炒股配资门户_股票在线配资_专业炒股配资网

最新股票配资 上海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 如何将“免签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发布日期:2025-02-04 22:41    点击次数:117

最新股票配资 上海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 如何将“免签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尽管冬日寒冷最新股票配资,上海的文旅活动依然热度不减。泰国游客打卡天安千树,韩国年轻人“周五下班直飞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迎来了大量韩国和东南亚游客,同时吸引了众多国内游客前来体验。武康大楼周边人流涌动,田子坊商业氛围再次升温。多个一度冷清的景点重新焕发生机。

  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上海市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600万人次,“入境游第一站”的全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2025年上海两会上,这一现象成为热议话题,并被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全面推动上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旅游市场体系,推动入境游成为引领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

  当前,上海应充分利用免签政策带来的契机,分析入境游客的需求特点及趋势,优化入境游客的旅游体验,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文旅IP,实现多方协同发展,推动“免签流量”真正转化为“消费增量”, 全力打造中国“入境游第一站”,助力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免签政策驱动,上海入境游迎来需求新变化

  中国近年来持续优化签证政策,极大便利了外国游客入境。2024年,中国与26个国家达成全面免签协议,对38国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为54国提供过境免签便利,使入境游迎来新的增长点。上海作为中国入境游的门户城市,凭借其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服务体系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国际游客首选目的地。免签政策的实施不仅推动了入境游客数量的增长,也带来了游客结构和需求的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近程市场增长显著。截至2024年,欧美市场恢复缓慢,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客源恢复比例仅为疫情前的45%-50%,而东南亚和日韩游客占据主力,其中韩国、马来西亚和日本游客排名前三。

  二是短途高频出行。许多东亚游客选择短途旅行,周末即飞即回,推动夜市、餐饮、演艺等消费业态的发展。

  三是社交媒体助推传播。游客在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打卡”体验,进一步放大了上海的国际旅游吸引力。

  四是体验经济兴起。个性化、沉浸式文旅项目备受欢迎,如“二次元文化专线”“夜游浦江”等产品热度持续上升。

  可见,免签政策吸引了更多自由行游客,游客群体更加多元化和年轻化。面对这一趋势,上海需要进一步优化入境游客的支付和出行体验,打造无缝衔接的旅游体验,确保免签红利真正转化为长期消费增长点。

  打造城市文旅IP:全球传播与本土表达的融合

  城市IP时代的到来正在深刻改变文旅产业的发展格局。上海应借助免签政策的流量红利,从“增量开发”向“存量优化”转型,探索“IP+文旅”模式,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 “影视+文旅”联动,延续爆款IP效应

  影视作品不仅塑造了城市形象,也成为推动城市旅游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因一部作品奔赴一座城市,影视IP的影响力正不断渗透至旅游行业。上海不仅是众多影视故事的取景地,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也赋予了热门影视作品真实而独特的城市生命力。

  例如,电视剧《繁花》在东亚市场,特别是在日本和韩国取得了较高关注度,该剧在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亚洲内容大奖”和“全球流媒体大奖”最佳剧集,主演胡歌也获得最佳男主演奖。剧中对黄河路、和平饭店等地标性场所的细腻呈现,使其迅速成为东亚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据统计,《繁花》播出后一周内,和平饭店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超过400%,南京路步行街的旅游搜索热度环比增长73%。面对影视IP带来的流量红利,上海应进一步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强化影视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推出深度影视主题游览路线。例如,开发“影视取景地文化之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剧中场景,同时结合文化展览、互动体验等元素,延续爆款IP的“长尾效应”,将影视热度转化为长期的文旅增长点。此外,可借鉴国际成功案例,如韩国利用《冬季恋歌》带动南怡岛旅游,上海亦可通过影视IP塑造城市名片,提升其在全球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2. “谷子经济+文旅”结合,拓展新型文化消费场景

  随着二次元文化的兴起,年轻游客的消费偏好发生变化。“谷子经济”成为撬动千亿市场的重要力量。作为“口红经济”的代表,盲盒IP泡泡玛特在东南亚市场广受欢迎,2024年成为其海外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如今,南京东路上占地超500平方米、上下两层的泡泡玛特旗舰店已成为泰国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其中由泡泡玛特签约的泰国本土艺术家创作的CRYBABY IP,一度供不应求,已成为南京东路商圈二次元文化的标志性元素。

  此外,百联ZX创趣场、第一百货、新世界城等商圈都精准引入二次元品牌,短时间内吸引大量海外游客。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国漫作品如《雾山五行》《刺客伍六七》等受到关注,这为上海进一步推广本土动漫文化提供了契机。未来,上海可通过国漫、汉服等文化元素,打造更加多元的二次元消费场景,推动文化IP的国际传播。

  3. “一江一河+文旅”创新,塑造城市文化名片

  黄浦江与苏州河不仅承载着上海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作为全球化都市的核心文化地标,“一江一河”沿岸已成为上海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塑造国际城市形象的重要空间载体。

  面对海外游客对文化体验的多样化需求,上海持续升级文旅融合产品,围绕“一江一河游览”打造集历史、艺术、时尚、美食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带。例如,上海国际光影节的举办,让游客在夜间欣赏城市天际线的璀璨景色,并通过光影艺术感受上海的现代都市魅力。同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经典动画《大闹天宫》60周年为契机,将孙悟空形象打造为城市文化IP,并结合“一江一河”沿岸景点推出沉浸式体验项目,使游客能够在虚实结合的互动场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碰撞。

  此外,上海还应进一步挖掘“一江一河”沿线的历史底蕴,通过打造城市艺术长廊、文化展演空间、主题市集等多元文化载体,提升区域整体的文化氛围。同时,借鉴国际知名案例,如伦敦泰晤士河的艺术节、日本隅田川沿岸的文化体验模式,让上海的水岸空间成为全球游客感受中国文化与都市活力的窗口,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国际文旅市场的吸引力。

  多方协同,共建国际化文旅生态

  站在海外游客不断涌入的风口上,上海正迎来从“客留地”向“客流地”转型的关键机遇。随着国家全面放宽和优化过境免签政策,上海要进一步夯实“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地位,必须面向未来,统筹规划,多方联动,确保免签带来的流量真正转化为城市经济增长的增量。

  1.善用社交媒体,加强全球推广

  在全球化的数字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和吸引海外游客的重要渠道。针对海外重点客源地,上海应积极借助海内外意见领袖(KOL)的影响力,通过TikTok、小红书、Instagram、YouTube等国际社交平台,精准投放“Shanghai Travel”主题内容,展现上海的非遗项目、节庆活动、都市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同时,可与热门影视、短视频创作者合作,推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内容,使上海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城市”,通过精准营销展现“真实、传统、摩登、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吸引更多全球游客前来体验。

  2.提升服务保障,优化入境游消费体验

  要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愿消费,必须不断优化服务保障。上海应进一步拓展“Shanghai Pass”的应用场景,使游客能一键获取交通、景点门票、餐饮折扣等服务;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点,为入境游客提供便捷的翻译、支付和导航支持;普及AI智能客服,解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语言与支付障碍。此外,还可在离境退税服务上进行创新,推广“即买即退”模式,提高入境游客的消费便利度。又如,进一步加强与外省市及部分高校的合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适时颁发“临时导游资格证”,充实优秀入境导游人才队伍。

  3.强化区域联动,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旅游体系

  上海作为国际游客入境中国的首站,需充分利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打造一体化的旅游体验。借助区域资源联动,上海可以与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合作,推出“都市风情+水乡古镇+自然风光”的精品旅游线路,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具层次感的旅行体验。此外,上海应充分发挥重大节庆、演唱会、体育赛事、国际展会等活动的旅游溢出效应,打造联动型文旅产品。例如,通过整合长三角各地的特色文化活动,形成跨城节庆矩阵,如上海国际电影节联动苏州园林艺术节、杭州音乐节,提升区域吸引力。与此同时,针对国际游客需求,可开发“红色文化+工业遗产+创新科技”主题游,让游客在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特色文化中深度体验中国发展脉络。

  未来,上海应持续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合作,完善跨城交通、支付、导览等配套服务,推动长三角文旅市场的高质量融合。通过增强区域协同效应,不仅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水平,也能巩固上海作为中国入境游门户的战略地位,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作者分别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文化旅游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讲师)最新股票配资






Powered by 炒股配资门户_股票在线配资_专业炒股配资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09-2029 联华证券 版权所有